当前位置:首页 >> 宜宾新闻 >> 文章正文
构建“3+3+3”体系 促进“两改”成果转化
屏山县奋力推进乡村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文章来源:屏山县农业农村局    发布日期:2021-04-25

屏山县按照省、市关于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的有关部署要求,精心挑选试点乡镇及试点村,聚焦乡村特色农业产业,积极构建“3+3+3”体系,助推两项改革由“量变”到“质变”,促进改革成果转化为乡村发展新活力。

一、突出“三大结合”,构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格局

从实际出发,立足区域特色,坚持规划先行,围绕产村一体,突出特色主导,着力构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

一是点面结合强化顶层设计。围绕全县茶果、白魔芋、黑猪、水产等特色产业,立足富硒资源优势,坚持“绿色、有机、特色、富硒”发展理念,科学编制全县《农业产业空间规划(2020-2035)》、《农业“十四五”规划》、《现代农业园区总体规划》及《屏山县2020-2025年富硒产业发展规划》等有关规划,谋划好全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

二是动静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实现养殖业和种植业的动静结合、优势互补,利用县域宽广的山区及特殊的地理条件,发展以生猪(黑猪)、特色冷水鱼等为主的养殖业,利用金沙江、岷江流域特殊的气候及拔300-1400米的高海拔条件,在全县发展以水果、茶叶、白魔芋等为主的种植业,双方再叠加富硒优势,全县实现种养殖业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构建特色农业产业稳定格局。

三是长短结合助推和谐发展。突出因地制宜、长短兼顾、大小配套。长线产业以茶叶、水果为主导,短线产业以农产品加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为重点,扬长补短,让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两手抓、两手硬”。

二、做实“三大环节”,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质效

以市场为导向,着力在建基地、做加工、创品牌、促营销上下功夫,不断夯实农业基础,稳住发展“底盘”,进一步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综合效益。

一是做好基地提升源头质量。2021年全县将着力做优产业基地,标准化发展茶叶1.5万亩、茵红李1.6万亩、魔芋0.2万亩、烤烟1万亩,建成种养循环基地1个、特色水产基地1个、标准化生猪代养单元130个。同时,将试点乡镇锦屏镇纳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范围,2021年争创“一乡一业”省级产业强镇,锦屏社区村争创“一村一品”省级示范村;在锦屏镇8万亩茵红李基地上实施茵红李提质增效项目1万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通过整合项目,对试点乡镇产业基地内的路网、水网进一步进行完善,使高标准农田占比达到50%以上,产业基地宜机作业道路通达率达到70%,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以上,增强农业产业抵御旱灾、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全面提升特色主导产业的源头质量。2021年,以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为主,全县将投入1800万元,新建白茶基地9000亩,改造低产低效茶园5000亩,茶园套种1000亩;投入560万元,建设茵红李高品质示范基地15000亩;投入1000万元,建设100亩白魔芋种子保护基地、200亩白魔芋规范化核心示范基地,带动白魔芋规范化种植2000亩;投入9000万元,建设标准化生猪养殖单元130个。

二是做实加工提升产品效益。加大招商引资和回引创业力度,将农产品加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延伸产业链条。2021年,在锦屏镇底坝村建设集分拣、冷链、物流、销售等为一体的交易中心,使农产品产地初加率达到60%,主导产业冷藏保鲜率或干品冷藏贮存率达到60%以上。2021年,全县将投入3600万元以上,建成4个以茶叶为主且面积不低于1500平方米的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新建或改扩建3个500吨以上产能的茶叶标准化加工厂,新建1家魔芋精粉产能达到1000吨的标准化魔芋加工厂。

三是做强品牌提升营销能力。围绕茶果主导产业,打造茵红李、茶叶、水果等知名品牌。深入推进农旅融合发展,结合“锦屏梨花节”等节庆活动将特色产业资源转化为优质旅游资源,进一步提高特色产业知名度。以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产业发展、产品营销,在锦屏镇新培育农民专合社5个(其中,省级示范专合社1个,市级示范专合社1个),新培育家庭农场76个(其中,省级家庭农场1个、市级家庭农场3个),充分发挥“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优势,促进新型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利用互联网优势探索特色产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提高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发展农产品电商销售,农业信息化水平达到75%以上,主导产业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交易量比重达到20%,新型经营主体获得品牌认证登记比重达到50%以上。

三、健全“三大机制”,激发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活力

坚持创新发展,理顺工作思路,探索共同参与、多方投入、各方盈利的各项机制,催生释放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动力活力。

一是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坚持全县上下“一盘棋”的思维,立足全县产业实际,处理好愿景与现实、当前与长远、一般与重点、守成与创新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建立县级主导、乡镇主建机制,县乡(镇)两级分别成立工作专班,细化任务,倒排工期,保质保量完成试点任务。县直各部门结合自身职能职责,加强政策支持和工作指导,乡镇着重发挥主体作用,涉改村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严格落实县乡的有关安排部署。全县上下携手并进,有序有效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二是创新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探索“基地+专合社+农户”“村集体+专合社(龙头企业)+农户”等模式,采取保底收购、股权分红、订单生产、反租倒包等方式,创新产业发展与农户及村集体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业发展中的多方共赢,真正让农户实现增收,企业得到盈利,村集体经济得以壮大。

三是完善督查考核机制。县委目标绩效办牵头,县级有关部门参与,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通过查阅资料、现场检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两项改革工作成效进行督导和考核。县级有关部门于2021年底对各涉改乡镇、涉改村试点工作进行评估总结,并按要求将评估结果作为创先争优、试点示范、项目资金投放的重要参考和干部选拔任用、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刘晓兰)

(编辑:闵捷 主编:赵帅)

      (编辑:小雷 责编:小苏)

CopyRight,sjw2018.com,Inc.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服务热线:19909016036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蜀ICP备20210045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