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 >> 文章正文
为了大地的丰收 ——“蜀中袁隆平”郑家奎印象记
文章来源:曹峻    发布日期:2021-05-25

人物名片:郑家奎,党的十八大代表,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二级研究员,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博士。别号:“蜀中袁隆平”。

学术地位:中央直接掌握和联系的高级专家,四川省委直接掌握和联系的高层次人才。农业部水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综合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水稻工程实验室(长沙)和水稻国家工程实验室(南昌)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固态生物发酵工程技术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农业部超级稻研究与推广专家组专家、四川省专家评(审)议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水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任国家水稻改良中心四川分中心主任、农业部西南水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作物家学会稻米产业分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农学会副会长,四川省作物学会、四川省细胞学会、四川省植物新品种保护协会的常务理事。
    社会兼职:泸州市科协副主席, 德阳市科协副主席, 德阳市政协委员。
    荣誉称号:新世纪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第三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四川省劳动模范”、“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优秀科技工作者”。
    获奖情况: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一次以及省部级一等奖8项,同时荣获第三届“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和第二届“四川省创新人才奖”。

一看到以上闪亮的头衔和众多的殊荣,读者便知本文主人公是一位在中国农业科技领域赫赫有名的领军人物。一听到广播里传来《少年壮志不言愁》的主题曲——“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时,笔者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的同门师兄郑家奎。下面,本文将通过主人公的亲人、老师、好友、同行等的动情讲述,向大家展现一个走下神坛,浑身充满泥土气息的立体生动的郑家奎形象。

一、父母亲的印象——懂事争气的孝顺儿

郑仁甫、魏业超是宜宾县观音镇翻山村的普通农民,夫妻俩共同养育了四个子女。郑仁甫老人告诉笔者:我的老三郑家奎出生于1961年初,那时正值“过粮食关”期间。由于天灾与人祸,加上集体生产时很多人出工不出力,导致哀鸿遍野,饿殍遍地。加上那时粮食产量很低,夫妻俩镇日辛勤耕耘,一家六口仍然食不果腹。遇到青黄不接时,胃子里面饿得简直要伸出手来(找食物呗)。每期开学之初,为凑齐四个孩子的学费,可真让我们当父母的绞尽了脑汁。老人特别提到,当年为了缴清郑家奎上高中的“昂贵学费”,他常常夜行10多里,扛木料到其他乡场去卖,一次只能挣两三角钱,好不容易才凑齐2.7元。有次,卖木料回来,他上气不接下气地说:“郑家奎呀,你今后要是能考上大学,我的眉毛都要长几分哟!”还有一次,当听说三儿子在学校学得辛苦,爱子心切的他专门步行到学校,塞给儿子两毛钱,嘱咐他:“中午,你去买一小份回锅肉,打打牙祭吧!”

不久前,魏业超老人踵门造访寒舍。老人自豪地告诉笔者:“别看我和老头子都年过80了,我俩每天仍然坚持劳动。去年仅稻谷一项,我俩就收获了5000多斤!”笔者闻言,大吃一惊,连忙劝已进入耄耋之年的老人家说:“魏阿姨呀,您现在已是儿孙满堂,加上郑叔叔身体也不太好,早该享享清福了,二老千万别累着!”老人家说:“其实,你的师兄郑家奎一直强烈要求我和他爸进城养老,一切费用由他负担。但我们两个老的只要还能动,就不想依靠子女;何况能播种儿子亲自培育的优质高产的新稻种,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老人家顿了顿,情不自禁地回忆起了自己的前半生:“早年,我们家的日子太过艰难了,可喜的是,几个娃儿都体谅父母的辛劳。每天一放了学,他们有的忙着割草,有的自觉放牛,有的学着挖土耕田。遇到农忙时节,他们还会和父母一道下田栽秧打谷呢。”

忽然,老人家脸上多云转晴,满脸笑容地对笔者说:“当然,最让我高兴的是,老三郑家奎从小特别懂事,长大后又大大地给我争了气。他工作上的事,我弄不懂,但最令我满意的是他的孝心。每年,他都会给我俩一大笔生活费。前年,他爸病了,躺在床上连声呻唤,一两个月咽不下东西。郑家奎心急如焚,曾专门托人用重金买回外国特效药,使他爸迅速转危为安!”

二、班主任的印象——知恩图报的好学生

黄友空老师出生湖南名门,一生桃李满天下。由于曾帮助他整理申报中学特级教师的资料,此老特别喜欢笔者。当年,他不时向笔者谈起过他的众多得意门生,其中涉及郑家奎念高中时的两件往事,笔者印象深刻。 

一是价值连城的五元钱。当年,黄老师看到寒冬腊月仍然打着赤脚上学的郑家奎实在太过窘迫,除了自己资助之外,还专门去找张定华校长反映情况。张校长为郑家奎特批了5元钱的助学金。这5元钱,郑家奎用来一个多月才用完。后来,家奎兄告诉笔者,这5元钱包含了母校对特困生高天厚地的挚爱。虽然现在有的企业想用上百万的年薪邀请自己加盟,但现在的百万巨薪的价值远不及当年的5元助学金。笔者常想,这件小事大概就是他后来慷慨解囊,捐助不少寒门子弟的动因吧。他曾告诉笔者,今后如有可能,他很想发动杰出校友和社会成功人员成立一个基金会,力所能及地帮助家乡的特困学子。

二是代考挨骂的事件。一次,拗不过好友的央求,他冒险去代替该好友补考。次日,正当他为自己“助人为乐”的事情一直没被发现而暗暗得意的时候,黄友空老师忽然叫他立马到自己的办公室去,原来他的“罪行”昨天已经被巡考的黄老师发现了,只是没有当面戳穿他罢了。黄老师盯了他一眼,指着考卷对他说:“这件事你做错了,有道题你也解错了!记住,做人来不得半点虚假,帮忙可不能帮倒忙。这道题为啥做错了,你下去好好想想吧。记住,思考是打开科学迷宫的钥匙!”后来,家奎学长告诉笔者,这件小事不仅教会了自己如何做人,还教会了自己如何治学。自己能取得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当年老师培养出来的良好的思考习惯。其实,培育每个新稻种都需要历经无数次失败,每当自己心生懈怠的时候,就会想到黄老师步行10多里登门动员自己重返校园的情景,也会想到昔日老师那一双双满含深情的眼睛……

黄友空老师退休后,定居于崇州市。郑家奎每年都会抽空或专程前去拜望恩师,借机向老师汇报工作取得的点滴进步,每次都让老人家感到十分的欣慰。几年前,黄老师不幸病逝,郑家奎闻讯后,立即抛下所有杂务,连夜驱车赶往崇州为恩师守灵。黄老师的独子黄伟告诉笔者:“家父生前说过,在他执教过的数千学生中,就智商而言,郑家奎不能说是最高的,但他却是最踏实肯干的;就情商而言,郑家奎也不算是最高的,但他却是最懂得知恩图报的……”

三、妻子的印象——值得托付终身的“凤凰男”

郑家奎是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其妻查先敏则是泸州市区人。当经人介绍,她去与郑家奎相亲后,遭到不少亲人和闺蜜的强烈反对。意见不一而足,主要是说男方家境贫寒,两人门不当户不对,更何况那男生其貌不扬,个头也不高——那时,城市女孩心中的白马王子基本上都是日本影星高仓健式的“高富帅”,而郑家奎系典型的“矮穷怪”。但查先敏就偏偏看上了郑家奎的朴实无华,认定他是一支难得的“潜力股”,相识2年后,她就毅然下嫁给这位土得掉渣的“凤凰男”。

20多年过去了,现在,查先敏有理由为自己当年的选择自豪:当年那个寒门小子没有辜负她的期望,迅速成长为全国知名的专家。而最令她感动的则是郑家奎对自己亲人的态度:当侄女查克琴不幸丧母之后,郑家奎主动向自己提出来,将其收为养女。从此,夫妇俩就多了一位女儿,两人对克琴视作己出,呵护备至,关爱有加。

现在,每当有人谈起郑家奎时,克琴总是深情地说:“我真的感谢郑爸爸和姑妈,他俩不仅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家,还给予了我高天厚地的父母之爱!”当岳父母年迈之后,郑家奎又主动接二老到家里赡养,真正尽到了“半子”的职责……现在,当有人谈及自己的女婿时,两位老人总是笑得合不拢嘴。

四、长兄的印象——勤奋坚韧的好弟弟

郑宏达,郑家奎的大哥。他给笔者聊天时,曾多次谈到他三弟读书的往事:“上个世纪70年代,收音机在乡村可是稀罕物。当年,二妹夫刘云华在部队服役,给岳父母买回了一部收音机。当同龄人都围在收音机旁收听娱乐节目时,郑家奎不但不参加,反而叫大家把收音机拿远一点,别干扰了他学习。”“还有一次,被高中班主任责骂了之后,郑家奎开始意识到自主钻研和自我思考的重要性。有个周末,因为对课本上的一个问题没有想通,在从家里返回学校的路上,他一直冥思苦想……等想通的时候,他才发现自己早已走过校门好远了。”

郑宏达还不无遗憾地说,当年每晚自己与弟妹都在同一盏煤油灯下读书作业,最后自己为啥没能跳出农门呢?主要还是因为自己耍心较大,学习毅力远远不如三弟。后来,三弟能在44岁高龄拿到重庆大学的博士学位并荣膺博导,没有十足的韧劲是绝难做到的。“这一点呀,三弟让我这个当大哥的也打心眼儿地佩服!” 郑宏达动情地说。

五、二姐的印象——发小心中的“人气王”

在二姐家兰的印象中,三弟从小就是一个乖娃娃,在发下圈子里一直很有人气。她说:当年,父母每天忙着在生产队劳动,没有精力督促他学习;只念过小学的自己和只念过初中的大哥,后来也没有能力指导他作业了。“一切全靠他自己自觉。记得小时候,他经常一边嘴里嚼着食物,一边望着屋瓦思考他刚学过的内容,偶尔还将筷子夹的菜戳到了鼻孔边。他念高中时,我有时一觉醒来,发现他还独自一人在昏黄的煤油灯下做作业,一看闹钟,早就12点过了……”

家兰深情地回忆道,“因为三弟一直很和气,不仅大人们喜欢他,邻居的小男孩、小女孩也都喜欢他。他每次去放猪和割猪草的时候,那些小孩都会喊着‘三哥三哥,等等我’,跟在他身后撵脚。他们都想听他讲故事,背课文,或者请他帮助演算把他们弄得晕头转向的难题……”

郑家兰还向笔者谈到,三弟上大学后,她特别关心他的恋爱问题,曾多次撺掇他最好能在大学找个情投意合的女朋友。后来,实在拗不过了,三弟就对她说:“二姐,我自然有关系亲密的女同学和女同乡,但现在正是长知识和长本领的关键时期,还不是谈情说爱的时候,恋爱的事情还是等到参加工作后再说吧!”“果然,三弟说到做到,一直到大学毕业之后才和查先敏开始了初恋!” 郑家兰有些佩服地说。

六、四弟的印象——古道热肠的良兄

因为是邻居,四弟灿辉对笔者谈起他三哥的时候自然更多。他说,三哥十分关心身为农民的长兄和自己,每年都会给他们一笔钱来补贴家用,同时还不时给他们提供农技信息,鼓励他们不仅要勤劳致富,还要科技致富。他特别关心几个侄儿男女的成长,主动为他们提供了学费及书副本费。他还宣称,侄儿男女只要能考上大学,他都会重奖;如果今后有谁考上了博士,他也会提供学费的。

“三哥为人一直很耿直,喜欢帮忙。即使当年跟我们家有矛盾的乡亲现在求助,他也尽力而为。”郑灿辉说罢,还向笔者透露过一个秘密:当发现家乡的交通严重滞后,进而影响到乡亲们致富奔小康的时候,三哥就利用自己的巨大影响和丰厚的人脉资源,不辞辛苦,多方奔走,最终为宜宾县争取了一大笔专项资金,彻底解决了一些偏远乡镇交通不便的老大难问题。当他偶尔提及此事时,三哥只淡然一笑,说:此属小事,不足为外人道也!

七、女儿的印象——“那是一只猫科动物”

郑家奎虽然一直没怎么管过女儿郑琪,但长期的潜移默化还是深深影响到女儿的职业选择。高考填报志愿时,她选择了福建农大,并被顺利录取。2007年9月初的一天,郑家奎专门请假,送女儿入学。到达目的地下车之后,还要经过一段长长的水泥路才能进入校门。这是父女俩一次难得的轻松旅程,在盈耳的蝉声和袭人的稻香之中,他俩步履轻快地往前赶,一路谈笑风生……忽然,拉着大皮箱的女儿发觉有丝不对劲,她蓦然回首,发现父亲早已人间蒸发了。头顶烈日,望着身边绝尘而去的汽车和兴高采烈的路人,面对着陌生的土地,郑琪不禁手足无措,直冒冷汗,急得差点掉下了眼泪……正在她濒临崩溃的时候,忽然发现在稠密的行道树遮蔽的稻田里,闪现出一个身影。那人满头大汗,双腿泥泞,一边向她挥手,一边憨憨地笑着说:“郑琪呀,这回老爸可有幸实地考察了福建的水稻栽种状况哟……”望着失而复得且一脸得意的父亲,郑琪又好气又好笑,瞪了父亲一眼,撇了一下嘴说:“爸,您真是一只猫科动物!”

现在,郑琪已经读博二了,当有人询问她的父亲是干啥的时候,她总是幽默地说:“那是一只猫科动物,最喜欢的事就是钻稻丛。”她之所以赐给父亲这个绰号,原因有三:一是自己从小到大,父亲经常与之“躲猫猫”,而且经常一“躲”就是一两个月(为培养新品种,他每年呆在家里的时间不到三分之一);二是当年送女入学途中,他居然玩起了“躲猫猫”的游戏,害得自己像猫爪挠心一样的难受;三是他的工作性质就需要经常猫着腰,躲在在农田水稻丛里静静地搞科研。

八、侄儿的印象——不近人情的“暴君”

在两位女儿心目中,郑家奎都是慈父的形象。有次,郑家奎带女儿回乡看望父母,正遇上农村打谷子。那天,天气闷热难当,他对女儿说:“郑琪啊,你看看自己多幸福,而爷爷奶奶他们多辛苦呀!” “谁叫我命好,有个好老爸呢?”女儿一扭头,狡黠地笑道,“当然,这首先得感谢爷爷奶奶哟,是他们为我养育了一个爱我疼我的好爸爸!”

与两个女心中的形象相反,在侄儿郑勇的心目中,三叔有时简直就是一个“不近人情的暴君”。本着“女孩要贵养,男孩要贱养”的古训,他对侄儿郑勇一向十分严厉。郑勇曾向笔者提及,他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不久,有次起床后一直忙到9点才去吃早餐,不巧被三叔碰见。三叔不问事由,劈头盖脑就训了他一顿:“你必须严格遵守公司的上下班规定,自己的事情必须放到下班去做。今后你如再以任何理由在上班时间去做自己的私事,我绝不轻饶……”

郑勇多次告诉笔者,与堂妹们总是黏着三叔不同,自己心里对三叔有一点儿怵,总害怕自己做错了什么被他抓到了把柄……

九、同学的印象——默默无闻的“赤脚大仙”

现供职于宜宾县一中的吴成燕是郑家奎中学时的同班同学。她告诉笔者,当年郑家奎是自己的邻座,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衣服上布满了补丁,是班上的“赤脚大仙”之一。“他学习挺认真,但也不算太刻苦,可是他脑瓜子灵,学习习惯好,成绩当然是顶呱呱的哟。他很能吃苦耐劳,是个励志上进的小男生……”

吴成燕嗟叹道,“转眼30多年过去了,真是世事沧桑呀,最没想到的是当年在众多同学中并不扎眼的邻座,现在居然与袁隆平、周开达一起,被并称为‘中国三大水稻育种专家’了!抚今追昔,我既为自己的平凡而深感愧怍,也为有郑家奎这样的同学而自豪。”她还特别提到,有时召开同学会,郑家奎也会抽空回来参加。可喜的是,他还是原来那个朴实无华的样子,完全没有个别升了官或发了财的同学那副张狂样,他与同学们一起饮酒高歌,一道喝茶聊天,一同畅谈青葱往事。他还总是抢着买单,同学们都很喜欢与之交往!

十、笔者的印象——泥土一样朴实的学长

因是同门师弟,笔者对家奎学长可是太熟悉了。1979年,宜宾县一中有7位学生最早考上本科,“你们一定要向郑家奎等学长看齐哈”等谆谆教导,简直成了我们老师的口头禅;7位学长如雷贯耳的大名,则让我们这些刚进入逆反期的学弟的耳朵里长出了老茧。自然,笔者也和同学们一道,听过家奎等学长返校举办的讲座。

本世纪初,郑灿辉携老母和妻儿到观音镇上赁屋销售稻种,笔者当时执教于宜宾县一中,恰好与之毗邻而居,自然与郑家熟络起来,偶尔还受邀到他老家做客。特别是其侄郑勇念高中之后,我和魏业超老人的共同话题就越来越多了。每到逢年过节,笔者都会看到家奎兄驾驶一辆长安车,匆匆地赶回老家,又急匆匆地离去,永远是有些寒碜的衣衫,永远是朴素无华的话语,永远是泥巴一样的肤色。当笔者了解了家奎学长的业绩之后,曾于2004年初,在宜宾县一中发起了“向杰出校友郑家奎学习”的活动,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笔者与家奎兄交往的事儿不胜枚举,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一是宜宾县一中60周年校庆,当笔者偶然间向家奎谈及王霞、于婷等两位优生家境十分窘迫时,他爽快地说:“我去年获得四川省的科技杰出贡献奖和创新人才奖,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就由我来资助这两位学妹吧。” 他边说就边掏出2000元,让笔者转给那俩女生。

后来,我与郑母聊天时,意外得知家奎兄既要赡养夫妻双方的父母,又要抚养两个女儿,还要资助弟兄和侄儿男女,其实经济负担也是很重的。这时,笔者联想到他急人之困的义举,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二是2010年的某个秋夜,笔者忽然接到家奎学长的电话,热情邀我与之相见。一见面,他就诚恳地说,给你打电话一是好久没见你了,很想和你吃顿饭,叙叙旧;再者,我看了你的一篇文章,发现存在两个明显的毛病,需要当面给你指出来。学长是真正的大忙人,他对普通学弟的真诚态度和修改拙作所表现出来的严谨作风,一直让笔者感佩不已,感喟不已!

十一、好友的印象——守口如瓶的“稳重青年”

郑家奎算个性情中人,性格开朗。对待情同手足的好友,向来是快人快语。但2009年国庆节期间,他居然在好朋友面前当起了“稳重青年”。之前,有关人事部门连续对他搞了两次政审。郑家奎询问时,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全都笑而不答。9月26号,当正式的通知到手时,谜底才彻底揭晓——原来,他将作为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代表(全国仅有20人),赴京参加国庆60周年观礼。作为绝密,只能让他一人知道,连家人也不能告知。整整一天,郑家奎感到太难捱了,面对如此巨大的惊喜,却只能独自一人默默分享。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当晚,他召集几位好友一起喝酒。面对大家的询问,他只淡淡地笑了笑:“过几天,你们就会知道的。”

10月3号返家后,郑家奎才告诉好友们,国庆那天,自己登上了天安门东2号观礼台。这个观礼台较为靠前,视野非常开阔。当看到导弹部队、钢铁洪流、步兵方阵和战机编队通过主席台时,强烈的自豪感在他的内心油然而生:“在那种情况下,作为炎黄子孙,没法不骄傲,没法不自豪。”他还谈到了当晚的焰火晚会和文艺汇演:“当《我的中国心》《歌唱祖国》等爱国歌曲旋律响起时,全场数十万人全都应声唱和。那种山呼海啸的场面,如果没有亲自置身现场,根本就无法想象和体味。祖国的强大和人民的团结,让无数人热泪盈眶。能参加这样的一次观礼,这一辈子,值了!”

十二、同行的印象——身价50亿的业界精英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农学专家告诉笔者:同行相轻,自古皆然。但郑家奎这个人,想不佩服他都不行,他获得的每项殊荣和奖励都是用心血和汗水换来的,还真让同行没有闲话可说。那位专家说,自己有三点佩服郑家奎。一是他永不知足。从事水稻育种工作31年,他的团队选育出了70余个杂交新稻种,已在南方10余省市推广,产生的经济效益超过了50亿元。虽然年过半百,早已功成名就,但他仍然率领团队继续奋斗,真是学到老干到老,永远不服老!二是他为人谦虚。他先后荣获过国家级和省部级10项,每次获奖之后,总是对同行说:“这个奖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嘛,仅仅是个领奖的代表而已!”三是他个性坚韧。那位专家特别提到,郑家奎曾用17年的时间,攻克了水稻不育系遗传背景狭窄这一制约我国杂交水稻产量和质量提高的难题,创制出粳稻雄性不育新质源——K性不育胞质。与已经应用的野生稻胞质和籼稻胞质相比,该新质源在提高杂交产量、改良稻种品质、改良异习性及小穗育性的遗传行为、不育性的生化代谢、线粒体基因组织结构的调整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填补了国内外粳稻不育胞质在水稻大面积生产应用上的空白。他因为该项发明,荣获了2001年“全国科技发明奖”二等奖第一名(当年没设一等奖),并接受了国家元首的亲切接见。

笔者曾当面询问过家奎学长,他主研的课题“水稻雄性不育K性新质源的创新与利用”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说:“就像不能把所有鸡蛋放到同一个篮子里一样,如果水稻细胞质单一,在发生病虫害时,水稻就容易遭受整体毁灭性打击。而我所首创的‘粳质籼核’杂交稻,开辟了杂种优势利用的新途径,突破了粳稻不育性胞质的生产应用关。”他继续神采飞扬地说,该项发明是继袁隆平院士创制的“野生稻不育胞质”和周开达院士创制的“籼稻不育胞质”之后,由他的团队采用粳籼稻复合杂交诱导线粒体发生分子重排的技术路线,而创制出来的籼稻不育胞质,属于我国第三代水稻不育新质源,也是全球首次提出并成功创制出来的亚种间核质杂交优势利用的新途径。该不育系的22个新稻种成为了国内第三种大面积应用于水稻作物生产的不同亚种来源的新胞质,在全国的推广面积达到5000多万亩,产生的经济效益超过17亿元。

十三、团队成员的印象——一头有“怪癖”的犟牛

小曹是郑家奎科研团队中的一员,已经在导师手下工作了好几年。他说,家奎导师给他的印象就是一头老牛,背地里他称之为“牛导”。寒来暑往,春播秋收,导师每天都在田里劳作、观察、研究,颇似一头默默耕耘的老牛。不过,这却是一头会飞翔的老牛,他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没呆在家里,而是从这个基地飞到那个基地,从这个省市飞到那个省市,从这个国家飞到那个国家。他特别提到导师有一个“怪癖”,那就是每次从国外或省外出差回家后,他的第一件事都是要到田里去走一遭,弄得浑身稀泥。这多像老牛总喜欢到水田里面去打几个滚,要在身上沾点稀泥才舒服一样呀!

他还说,导师身上还颇有一股牛脾气,对科研项目的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对团队成员所撰论文的每一句话都要认真推敲,稍有瑕疵,立马下令推倒重来,没有半点商量的余地。有一次,小曹的论文几次没有过关,气得差点掉眼泪了,这时导师拍拍他的肩,深情地对他谈起了自己的童年:“那时,我的家人一天到晚‘伺候’着田土,却总是吃不饱。在我的记忆力,除了逢年过节,几乎没有吃过一顿饱饭。我们搞农业科技的,虽然岗位十分平凡,但它却牵涉到亿万人的生存,涉及到国家的稳定,所以我们对科研的每个细节都必须一丝不苟呀!”听罢导师掏心窝子的话,小曹顿时对导师的牛脾气以及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

小曹还透露,近年,导师正率领他们那支14人的科研团队,从食品安全、机械化、营养高效、粳稻方向等7个方面对水稻遗传育种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创制出产量更高、口感更好,而且具有抗病虫害、抗高温、耐污染、抗倒伏等特征的新稻种。导师还经常告诫他的团队成员:“我们这些搞科研的不能成为匠人,更不能墨守成规,而要紧跟时代需求的变化,大胆创新,勇当业界的领头羊。”

小曹说,鉴于近年全球极端高温频现导致杂交稻组合常因高温而造成严重减产等情况,导师又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耐热恢复系的选育”研究课题,育成了耐高温能力强的杂交稻组合;同时,针对耕地面积减少等情况,他主持育成了多个高质高产的超级稻种,其中不少品种创造了地区单产最高纪录。

十四、宾馆门卫的印象——泥腿子“上访户”

几年前,一个盛夏溽暑的日子,德阳市某宾馆。一个全国重要农业科技会议即将在此隆重举行。来自各省市自治区的农科精英西装革履,器宇轩昂,次第步入会场。

忽然,一位个子不高,皮肤黝黑,满头大汗,衣衫有些皱巴,脸上布满道道划痕,腋下夹着一个旧皮包的中年汉子冷不丁就要往宾馆大门里面闯。一位身材魁梧的门卫立即冲上前去,像一堵高墙一样地挡在了那汉子的面前,高声喝道:“上访户严禁入内,这里正在召开一个全国性的重要会议!”

“什么,上访户?”那汉子十分错愕,顿了一顿,平静地说,“我是这次会议的主讲者呀!”这时,门卫恍然大悟,原来站在自己面前的这位土里土气的汉子竟然就是大名鼎鼎的郑家奎。他不禁赧颜,连声道歉。家奎微笑着对他点点头,说:“我刚从一个稻种实验基地赶来。你很忠于职守,谢谢!”

望着郑家奎的背影,门卫摇摇头,自言自语地说:“哎,真想不到,这‘泥腿子’居然是个大科学家!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呀!”

十五、南美某国特工的印象——“中国大熊猫”

郑家奎曾告诉笔者,饥饿是全世界不少国家和地区政府面临的共同难题,而迅速提高农作物产量则是解决该难题的终南捷径之一。水稻是全球栽种最广泛的农作物之一,中国的杂交稻育种和栽培技术又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政府为此与很多国家开展了该项目的合作,有计划地派遣农业科学家前去指导水稻育种和栽培。20多年来,作为农业部专家,从亚洲到欧洲,北美到南美,全球有20多个国家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他曾特别向笔者提及过一件趣事:某年,他作为中国首席专家前往南美某国指导,该国特意为他提供了国家元首级别的保卫。他不避酷暑,不惮烦难,悉心指导该国同行,其专业素养和工作态度不仅赢得该国同行的衷心敬佩,更受到为他服务的该国特工的由衷敬重——那位特工看到身材厚实的郑家奎,发觉他越来越像一只可爱的大熊猫,于是将其当成了中国国宝来倾力保护与精心呵护,甚至在他上厕所时也寸步不离。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特工过分忠于职守的后果很为严重——害得咱中国的首席专家出现了暂时性“便秘”。

结束语

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现在,早已殊荣加身的郑家奎并没有停止自己前进的脚步,决心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让生命闪烁出异彩。他还有两大心愿:一是力争成为中科院院士,二是努力率领自己的团队使育种数量达到100个。作为师弟,笔者真诚地祝愿他早日梦想成真,在农业科技方面再创新高。同时,笔者曾赠拙诗《敬赠家奎师兄》,以表达对师兄的敬意。

自幼深知稼穑难,囊萤立雪度残年。

科研弹指卌余载,殊誉加身巴蜀巅。

郑氏贤君铭孝悌,猫科动物恋秧田。

一心报国福他族,犹是人间赤足仙。

(作者:曹峻 创作时间:2014年8月17日)


      (编辑:小雷 责编:小苏)

CopyRight,sjw2018.com,Inc.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服务热线:19909016036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蜀ICP备20210045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