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三农 >> 文章正文
逆势而起 乘胜追击
屏山县12万亩茵红李连续三年累计增收4.7亿元
文章来源:屏山县农业农村局    发布日期:2021-08-20

立秋刚过,随着锦屏镇芋和村的最后一批茵红李采摘上市,2021年屏山县12万亩茵红李已全部销售结束,总产量达13.6万吨,总产值实现8.2亿元。近三年,屏山茵红李逆势而起,连续三年累计增收4.7亿元(其中:2019年总产量7万吨、总产值5亿元,同比增收1.5亿元;2020年总产量11万吨、总产值6.6亿元,同比增收1.6亿元;2021年同比增收1.6亿元),茵红李已成为致富主导产业,这在川南地区已经传为佳话。近年来,水果市场行情低迷,果农严重减收,而屏山茵红李连年大幅度增收。

屏山县是四川生态功能重点县,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茵红李是屏山支柱产业,全县12万亩,涉及农户2.5万户,其中贫困户有4500余户,以往由于生产方式落后茵红李出现滞销。2018年,通过东西部协作与科技扶贫,屏山县开始实施茵红李全产业链转型脱贫增收项目,浙江省选派的海盐县农业首席专家王金良到屏山县开展农业扶贫帮扶。王金良与屏山县农业专家一起,在深度调研基础上,制定茵红李全产业链实施方案,对标沿海发达地区构建全产业链,生产端标准化生产提高品质,市场端品牌营销提升效益。

3年来,茵红李产业链上的难点、痛点、盲点问题一一得以解除。从“控产、提质、增效”处转变观念,组织“农业专家大讲坛”,将修剪整枝、冬季清园、控产疏果、绿色防控、配方施肥等关键技术落到实处,并与四川农业大学吕秀兰教授开展产学研合作。

这3年,茵红李“六统一”创新管理模式深入人心,把“田间”当作“车间”, 做到统一品种品系、统一栽培管理、统一植保防治、统一配方施肥、统一分级包装、统一品牌营销。

这3年,2.13万亩高标准基地已被建起, 分成106个示范方,辐射带动全县茵红李提质增效。编制的《屏山茵红李标准化生产模式图》发放到每位果农手中,每户门口都张贴着这张图,全县统一了生产作业标准。

这3年,“农技推广零距离”模式得以创新,专家大讲坛现场演示与茵红李模式图上墙有效结合,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同时,刻录光盘发放至合作社培训,制作微视频手机推送等,农技推广从以前7-10天一下子缩短到1-2天。

这3年,“县级合作社联合社+专业合作社+农户”现代农业全产业链连接而起,果农贫困户一起跨入了脱贫奔康快车道。屏山县申请注册“屏山茵红李”商标,融入地理生态、产品特征、农耕文化原产地元素。此外,还组织茵红李评优大会,评出金奖银奖优质奖,屏山茵红李坐等地摊销售变为主动品牌营销。

在疫情影响叠加水果行情低迷的双重压力下,屏山县从生产端控产疏果“做减法”,市场端拓展销售“做加法”, 打好了茵红李促销组合拳动作。6月茵红李即将上市的时候,屏山县组织外销专班分赴全国各地,提前产销对接市场布局;县长代言、奥运冠军代言、网红代言,央视二套广告、南方农村报报道、标准化基地连线直播、树王拍买、价格引导等一系列的举措,打出屏山茵红李知名度,打响美誉度;全民电商的兴起,茵红李也有了专业网站,微视频、微电商、抖音快手等都有了茵红李的身影;2万余亩标准化基地内的果子自主定价,牵引基地外十万亩茵红李销售,基地主动定价对冲了疫情影响下的价格向下惯性,托住了基地外十万亩的价格中枢。由于生产端与市场端同时发力,茵红李市场价格逆势走高,今年全县12万亩茵红李提前一星期销售一空,此外茵红李品牌营销开始主导市场,生产端种出好品质,市场端也卖出了好价格。

一个用先进理念、先进技术、先进制度、先进管理,融入深厚农耕文化的现代农业模式——“茵红李全产业链转型脱贫模式”已然呈现,这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农业结构实质性转型,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有着重要促进作用。(王金良)

      (编辑:小雷 责编:小苏)

CopyRight,sjw2018.com,Inc.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服务热线:19909016036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蜀ICP备2021004568号